太监年迈离开皇宫,最后归宿会是哪里?其实早有安排

太监人数最多的时候是在明清两朝,据说高峰期有上万人之多,既然有那么多太监们,那这些人退休后咋办,朝廷其实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。

明代专门设立了安乐堂,给太监们疗伤用的;还有净乐堂,是太监死后火化的地方,清代更是设立了恩济庄,专门作为太监的坟地,从生到死,朝廷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。

而且太监们自己也不是等死的主儿,他们会自发组织养老义会,北京万寿兴隆寺有块“万寿兴隆寺养老义会碑记”,记载的就是乾隆年间太监和僧人一起成立的互助会,每人交三十金,专门用来养老。

所以太监们在宫里干活的时候,都拼了命地捞钱,这也是为啥影视剧里太监总给人贪婪印象的原因,但这也是为了晚年有保障。

官品最高的太监每月能领八两银子和八斛米,刚入宫的小太监才二两银子和一斛半米,这点工资,要攒够“养老金”不容易。

太监这个群体虽然在历史和影视剧常被妖魔化,但他们其实也是社会底层中的弱势群体,很多人选择这条路,完全是被生活所迫。

家里穷得叮当响,吃不饱穿不暖,才会铤而走险选择“净身”入宫,就像晚清著名的太监李莲英,也是因为家境贫寒才走上这条路的。

古代官方对太监退休的安排,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特殊群体的一种保障机制。虽然制度不完善,但至少表明统治者并非完全不管这些人的死活。

除了朝廷的安排外,太监退休后,去寺庙也是他们的“常见选项”,太监和寺庙的关系可有意思了。

这帮人在宫里当差的时候,就已经开始跟寺庙打交道了,明代正德年间,太监们在北京西山一带建了不少佛寺,这些地方不光是为了烧香拜佛,更是他们给自己准备的“养老院”。

太监们没有子嗣,回老家又怕被歧视,寺庙就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归宿,北京城里有不少寺庙,专门收留退休太监,久而久之就被民间称为“太监庙”。

万寿兴隆寺、宏恩寺、立马关帝庙、福顺寺,这些地方都是太监们的“集中营”,清代太监还自己掏钱建了地安门娘娘庙胡同鸿恩观这样的场所,这些地方不仅是太监们烧香拜佛的地方,更是他们养老送终的场所。

因此太监和寺庙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,很多太监会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捐给寺庙,寺庙则负责他们的吃住和后事。

而因为没有子嗣,太监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,就已经开始为晚年做打算了,他们会定期拿出一部分俸禄,捐给北京周边的寺庙,这样一来,等他们年老退休时,这些寺庙就会接纳他们。

寺庙对太监的接纳可不是单纯的慈善行为,一旦太监被寺庙接纳,寺庙就要负责他们的一切后事,包括死后的处理。

那太监退休后,除了去寺庙,也有其他出路,不过这些路子,走的人就少多了。

有那么一小撮太监,他们是结婚生子后才入宫的,这帮人算是太监中的“幸运儿”了,年老退休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里,和老婆孩子团聚,过上和普通人差不多的生活。

不过这种情况真的是少之又少,毕竟大多数太监都是年纪很小就被阉割入宫了。

还有些太监会想办法过继一个孩子,希望能传宗接代,在古代,没有后人可是大忌,太监们虽然没法亲自生育,但收养个孩子总行吧?

可问题又来了,太监因为“净身”,违反了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的祖训,在很多家族眼里,这已经是不孝的表现了。

所以即使他们想回家,家里人也未必愿意接纳他们,更别提死后想葬入祖坟了,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太监中的精英分子,还有一条出路,就是去给大户人家当管家,太监在宫里伺候皇帝皇后那么多年,规矩懂得多,办事也细心,正是管家的好材料。

那些有钱有势的大家族,就喜欢找这样的人来打理家务,这些太监算是找到了一条不错的出路,至少晚年不愁吃穿,还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。

就拿晚清著名的太监李莲英来说,他虽然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,被说成是慈禧的爪牙,但人家确实是太监中的“人生赢家”了。

他在宫中权势滔天,积累了不少财富,退休后的生活自然不成问题,像他这样的太监,在整个太监群体中,真的是凤毛麟角。

其实从太监退休制度上,能看出古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,一方面,官方确实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基本保障,比如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和墓地。

但这些保障又是如此有限,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太监的需求,有一部分太监,晚年的生活条件还不错,但更多的太监,可能连个像样的坟墓都没有。

最后一批清朝太监的命运更是令人唏嘘,清朝灭亡后,紫禁城里的太监们被赶了出来,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,有些人靠着给人讲宫廷故事赚点小钱,有些人则彻底沦为乞丐。
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太监制度已成过去,但他们的故事仍值得反思,大家觉得如果放在现代社会,该如何对待这样的特殊群体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